3D打印技术如何助力遗体修复?追思会可以有哪些个性化的表达方式?3月29日下午,在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举办的殡仪馆公众开放日活动上,市民们“零距离”参观了殡仪馆的一线工作环境,亲身体验了“生命最后一站”。
在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的遗体修复工作室,由民政名家李发均领衔的团队正运用3D修复技术,为逝者精心修复面部轮廓。“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模具,再使用不同工艺流程进行后期加工化妆,使逝者以生前的‘自然状态’体面告别。”工作人员介绍。
在遗体护理环节,入殓师们先向“逝者”敬礼,随后轻柔地为“逝者”清洁面部、擦洗全身。围在窗前的市民们一边留意着入殓师的动作,一边向工作人员请教。有市民表示,在护理环节里,真切感受到了工作人员对逝者的尊重。负责讲解的工作人员介绍,护理团队的10名成员平均年龄25岁,均是殡葬专业的毕业生。
在告别厅,市民们参加了一场特别的“灵灰家祭仪式”。告别厅的墙上,张贴着“逝者”的生活照(图片由AI生成),借助AI技术,“逝者”用一段短片回忆了人生的幸福瞬间。随后,智能服务机器人“灵帆1号”将骨灰盒稳稳送到告别厅内。“亲友们”献上鲜花,寄托对“逝者”的思念和牵挂。
工作人员介绍,“灵帆1号”能够自主移动、精准避障,是得益于双激光雷达SLAM和视觉FSD导航技术。
“没想到殡葬工作中有这么多的科技元素,用科技带来了温情。”一位市民在“追思会”后说,小时候家中长辈去世,或许是担心告别现场过于悲伤,家人没让自己参加。在“追思会”现场,仿佛弥补了一个遗憾,“能让我更正确地看待生死,在活着的时候多做些事。”
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,中心不仅要确保群众“办得成”,更要追求“办得体面、办得安心”,希望通过此次开放日,让更多市民了解殡葬行业的发展。
为进一步满足群众的多样化需求,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启动了“殡仪服务能力倍增计划”,每日出殡场次由5场增至6场,平均每日增加告别仪式15场。在优化服务流程方面,中心可“一站式”联办16项身后事业务、公众号和“穗好办”APP“一网办”22项业务,还简化优化办事流程,开通微警认证等措施,为“身后事”减负。
为了让生命教育“更生动”,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打造了广州殡葬博物馆,线上展厅与线下VR体验馆相结合,展示了广州殡葬文化的发展脉络。中心还积极搭建志愿服务和生命教育平台,在下属三大园区分别建立了“银河暖阳”志愿服务驿站,并联合团市委和高校共建生命教育实践基地,激励学生参与文明祭扫志愿服务、遗体捐献者缅怀纪念、墓园参观等实践活动。